消息树
文章推荐
掌门人
首页 > 消息树 > 消息树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20-10-15    点击: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

 

一等奖作品

 

向上滑动阅览

有的东西是不能等的

作者:郑 骅

 

我的外婆是金华东阳人,小时候因为战乱离开东阳,最后和父母失散,流落到杭州建德,那一年她才6岁。从此,她就生活在建德梅城,一直到走完人生的终点。

外婆的童年是在养母家长大的,她的养母据说是地主的小老婆,不能生养,自己在城东开了一间糕饼店,用了几块大洋把外婆买下,一来作为养女,一来作为店里的童工。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流落异地的外乡人,离开父母,只有6岁,但要一个人独自面对风雨和孤寂,多少个漫漫长夜,外婆是一个人咬牙坚持过来,想起家乡、想起父母自能看看天上的星星和远处的山峦。

在养母家十年,外婆没有读一天书,至今不识一个字,用她的话说就是睁眼瞎,但外婆学会了委曲求全,学会了察言观色,生活的苦酒掺入了些许别样的滋味。16岁的时候,养母不想再花钱供养外婆,就匆匆把外婆许配给了同样是东阳人的外公。那时候的外公也是出门在外的手艺人,就是挑着修鞋、做鞋的工具走街串巷,勉强混个一日三餐。不好说外婆是否满意这门亲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外婆摆脱了作为童工的生活,离开了没有多少感情的养母,自立门户。那时候的外公,对这个只有16岁的外婆,格外疼惜,外出做生意的时候经常会给她带点针头线脑、糕饼小吃什么的。有一次,外公接到一个活,要去省城杭州帮人做皮鞋。临出门时,外公问外婆,要带点什么东西。外婆也不知道,只是听同村的女伴说过,杭州张小泉的剪刀特别好,就让外公回来的时候带一把张小泉剪刀。外公把话记下了,几个月后从杭州回来,不仅带回了几个月的工钱,更带回了了一般小巧的、银白色的张小泉剪刀。

从此,这把剪刀就跟随了外婆几十年,从银光闪闪到锈迹斑斑,从锋利明快到艰涩难开,剪了磨,磨了剪,这把小剪刀一直在我们家,见证了家族的荣辱兴衰。年轻的时候,外婆舍不得用这把剪刀,只是在生了几个孩子后,给小孩子做衣服,碰到精细的地方才用这把剪刀。外婆说,几个孩子的小衣服都是这把剪刀裁出来的,我们家里一直离不开它。1955年发大水,外婆和外公租住的房子被大水淹了,大家都躲到城北的高处才逃过一劫,等到洪水退去,大家陆续返回看看还有什么可用的。外婆回家一看,好多家具都飘走了,锅碗瓢盆也不知道冲到那里了,但那把张小泉剪刀却卡在了墙角一直没有冲走。看着失而复得的剪刀,外婆或许多了一丝欣慰,毕竟还有一个念想。

1965年,外公染上了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不停咳嗽,直至咳血,最后撒手人寰。经历少年失母的外婆再次承担了中年丧夫之痛,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艰难度日,好在一个个最后都长大成人,了却了外公的遗愿。可想而知,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看着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外婆是否曾在昏黄的灯下擦拭着那把已经陈旧的剪刀,想象着过去夫妻恩爱的美好岁月,只是生活的重担早已经让她没有了眼泪。

1981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成为了外婆第五个孩子。因为我从小是外婆带大的,就像她自己的儿子一样,外婆总是说我是她的小儿子。小时候,我总是看到这把剪刀,上面刻着连笔的“张小泉”三个字,既秀气又锐气,外婆把这把剪刀收得好好的,轻易不给我用,更不会给我玩。记得有一次,我偷了剪刀去沙堆玩,用来剪树枝,搭陷阱。玩得兴头上,外婆叫我去吃晚饭,吃了晚饭后外婆问起剪刀,这时我才想起来落在了沙堆,就急忙跑回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气不打一处来的外婆,拿起竹尺就打我屁股,打得我哇哇大叫,谁拦也不行,最后好不容易在沙堆了找到了剪刀,从此我再也不敢随便玩这把剪刀了。

 1987年我离开外婆去父母身边读书,每年只有寒暑假去看看外婆,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去看外婆的时间就更少了。那时候的外婆已经80多岁了,身子骨还硬朗,那把张小泉剪刀还在,只是锈迹多了一些,但还能用。外婆用这把剪刀剪指甲,特别是脚指甲,许多小的地方还多亏了这把剪刀。一般情况下,外婆都不让我们帮她剪指甲,她戴个老花镜坚持自己剪,外婆一辈子好强,老了也不变。有一次,我看到外婆在费力地剪指甲,我说外婆,你这把剪刀老掉牙了,改天去杭州张小泉我给你买把新的吧!外婆说,好好,有心就好了。这时候,在旁边的邻居老奶奶说,外婆年纪大了,不能开玩笑,说到要做到的,不能逗老人家。我说,那当然了。

可是谁曾想,后面的几年,因为工作忙,我一直没有去过杭州,也一直忘了这件事,直到有一天惊悉外婆过世的消息,我才想起来,我答应给外婆买的张小泉剪刀还没有买,现在买也晚了,外婆也用不上了。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能等,也等不起,一等就过去了,过去就回不去了。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
 

♥二等奖作品

 

向上滑动阅览

感 怀 记 忆

作者:方明华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在欧阳修的笔下缓缓展开,好像所有人杰地灵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山明水秀。  东坞山豆腐皮,就产在杭州,余杭,富阳,三地接壤的一处小山村。环村皆山。夏日里,落日熔金云合璧,秋日里,南风明月了无声。从唐朝到现在,整整历经了1300多年。

时光流转,我们周边所能存留下来的故事似乎都经历了混浊纷纭的世象, 在千百年后,在繁华落尽时,它依然还能温润如初。且恋恋,且怅怅……

东坞山豆腐皮对于每一个东坞山人来说都是情深意厚的。我其实并非东坞山人,那一年,姑姑一身红妆,嫁此落户。90年代的时候,出行还都没有公交车。

那时候的寒暑假时候,我经常会跟着姑父去豆腐皮作坊:帮忙,整理,搬运与入库。如果凌晨2点能起得,还能喝上制作豆腐皮时刚磨成的,新鲜泡好的豆浆。然后撒一把葱花。那时的姑父与姑都还很年轻,满面红光,任劳任怨。

想到此,我似乎把眉宇间的所有往事都散开了。

我姑从小小儿麻痹症,双脚不会走路。可是她很会做菜。我在她家的时候,她用自己制做的豆腐皮,能做上很多的菜系:素鸡、素烧鹅,素肠,等等。比如说还有个菜叫“响铃”,她把一张豆腐皮摊开,中年刮一点肉末,成卷后切断油炸,沾番茄酱吃,脆脆的。美味至极。如今想来,我好想给它取一个好听些的名字,比如可以学学苏东坡,把它取名成“为什么酥”。

那时候的光阴过的格外的厚实,好像这个村子的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为自己的生计而活着,每天忙忙碌碌。时光匆匆,让我再想起这些“为什么酥”的时侯,总是如此的感怀。20多年过去了,如今吹箫人去玉楼空,我所能触碰到的记忆,就是时近时远的那些旧事片段。现在偶尔回望,想想我们那时候那些真实与醇厚的亲人在从事的这样一种事业,它不光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还在为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默默的在发扬着,传承着。可以说,历经这1300多年的发展,这些一代一代的平凡人都作出着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现在还能享受到如此好的一种产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坞山豆腐皮成了杭州老字号产品。还申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心中某一种恒古不变的情愫,在不断的蔓延,沉淀,与晕染。就像同仁堂说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也像张小泉说的:“唯有情感剪不断”。这些作为杭州老字号产品,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生生世世的情感延续。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
 

三等奖作品

 

向上滑动阅览

方回春堂的那碗茶

作者:徐海鹏

 

中国人酷爱喝茶,根据所选用的茶叶不同,也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茶。西湖有龙井,武夷山有大红袍,云南有普洱,而在方回春堂里也是有着各种功效的保健药茶。

第一次接触方回春堂那还是在我高三求学习画的时候。

那时的我为了学习绘画,从位于余杭区的家里跑到了西湖区的转塘的一家画室之中,连续一周接连不断的绘画生活也是让自己的心神感到疲惫不堪。

好不容易迎来了周末,自然也是想着能够出去逛逛放松一下。

画室中有着来自各地的学生,几人合计一番,便是决定前往河坊街。

坐着公交,一路上经过西湖景区,满眼翠绿的景色也是将满身的疲惫洗净。

在鼓楼下了车,步行几步便是来到了河坊街的路口。

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身旁的几名女同学也是显得有些兴奋,对于她们来说,逛街永远都是不会感到疲惫的一件事。

很快,她们便是涌入了人群之中,而跟随在她们身后的我仅仅只是漫步。

望着两侧大多只是新建起来的仿古建筑,也是不由的感慨曾经明清时期的清河坊街的喧闹。

步行一会,身旁的一座明显有着历史气息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

斑驳的墙上蕴含着周边建筑所没有的历史韵味,门框雕刻的石刻招牌上书写着“回春堂”三字。

望着门内喧闹的场景,我鬼使神差的迈出了自己的脚步,踏入了门厅之内。

进入门内,首先吸引我目光的便是摆放在一旁的木桶。

仔细的观察了一番,明白那是方回春堂的赠茶。

恰好也是感觉到了一丝口渴,虽然对于决明子苦丁茶不太了解,但抱着尝尝的想法拿起了一旁放置着的一次性杯子接取了一杯。

茶水入喉,没有想象中的中草药味,甚至就连苦丁的苦味也没感受到,口中片刻的回味,只有一丝甘甜。

看了看药茶之中的配方,原来是在这其中加入了甘草,怪不得苦丁茶也觉不出苦味。

将手中的茶水饮尽,很快便是又接取了一杯。

自此之后,我迷恋上了方回春堂的那碗茶。

在那段学习绘画的日子里,每到周末,我便是坐着公交来到河坊街上,只是为了那杯药茶。

如今,我早已工作多年,已是许久都没有再去过河坊街踏入那座药房。

只是那碗茶的滋味,却是依旧盘踞在脑海之中,久久不曾散去……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

 

 

向上滑动阅览

我、外公与小热昏、梨膏糖

作者:郦企炯

 

“小锣一敲唱开堂,今天唱点啥名堂?”

“卖梨膏糖的来咯!”

听我外公说,几十年前的杭州,烟雨朦胧之处,总会远远传来一声声铛铛铛的小锣声,每当锣声想起,弄堂里的孩子一个个都跑出家门,二楼的小孩都会把脑袋探出阳台,等待着卖梨膏糖的艺人,走街串巷,给街坊四邻唱一段小热昏,听听最近又发生什么新鲜事,唱完以后,大人会给小孩买两块糖,这是那个时候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

这是属于杭州人的记忆——“小热昏”梨膏糖.

我外公杨连根是师承杜宝林四代徒弟“小罗书”的“小热昏人”,在16岁时就学会了说唱“小热昏”以及制作梨膏糖。

30年前他在梵天寺路48号,租了个小厂房,创办了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厂,一做就是30年。从熬糖、冷却、脱模再到包装,外公对制糖的每一步都熟练无比,对他来说这是手艺的传承也是情感的传递。

他让“小热昏”梨膏糖开始从从街头巷尾的“居无定所”到杭州河坊街的固定门店,再到中华老字号、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成功,我外公老说自己是“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却花了一辈子”。

小时候的我不懂,老觉得做梨膏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就是熬糖么,有什么难做的?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每次去厂里,都会有新的理解。

高中时,外公决定把厂交给我妈杨菁,外公他作为技术顾问在厂里指导,我妈接手以后,我去厂里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这家小小的糖厂越来越不可分割。我妈是“实干派”,所有事都是亲历亲为,跟着我妈,我学着开始做糖,才知道,原来中药不是随便放的,一切都要符合食品制作流程,作为一家企业,制作食品是很严格的,但是做梨膏糖又是一件极其需要经验的事,不同的空气湿度,原糖的水分,室内温度都会影响到成品。开厂做梨膏糖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这完美的融合是经过几十年不断打磨才能达到的。

现在的我时常帮着家里出去参加展会,空闲时时常会想几十年前梨膏糖是那孩童的美好期待,而物质丰富的如今,小小的一块梨膏糖还会被人盼望着么?

“小伙子!来包梨膏糖!这是好东西啊!好久没见到了,我们小时候啊,这个要边唱边卖的,铛铛铛,小锣敲起来么,人都过来了!哦,那个时候你还没生呢!”

看着老爷爷像发现了宝贝一般的兴奋,我知道其实梨膏糖从来没被人遗忘,这块小小的药糖早已深藏杭州人的记忆深处,也将继续伴随新一代杭州人的成长,成为一个共同的记忆。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

 

 

向上滑动阅览

西湖醋鱼,杭州美食中国味道

作者:路志宽

 

在中国在杭州,提起这西湖醋鱼,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却透着纯正的中国味道。

我喜欢旅游,所以每到一个城市,这里的美食与美景,都是我不能错过的,喜欢美丽的风景,带给自己视觉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冲击,喜欢这美食,带给自己那味觉上的美好回忆。一到这杭州,我就开始慕名寻找这西湖醋鱼的影子,其实,对于这样的一种美食来讲,在这杭州城里,是随处可见,行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几乎空气里飘来的都是这西湖醋鱼的味道,仿佛连这里的一缕清风,都在为它们的美味儿扬名。

再也控制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走进名声在外的楼外楼,等待了不长的时间,这西湖醋鱼美食,就被端了上来,其实,不用开口品尝,就是看着它的样子,闻着它的香味儿,就让人醉了,如果说,对于那些美丽的风景,我们只需睁开双眼就行了,那么对于这些美食,我们就只需张开嘴巴就行了,大口大口地吃着,这西湖醋鱼 的滋味儿,有时是一个个单独的味道,有时又是集体的融合到一起的味道,在你的嘴里,制造出不同的感受来,让人在一次次地享受中铭心刻骨。

这就是这西湖醋鱼的魅力所在,将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食材,经过自己数道工序精心制作,就成就了这样的一种舌尖上的经典美味儿,主料和辅料,都是那样的不可或缺,还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仿佛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其实我们知道,没有经过历练,没有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是不会轻易拥有这样的技艺的,这西湖醋鱼,成就了它独到的风味特色,也成为了那老少皆宜的美食。我想,也许这就是一种地方美食,能够成为被代代相传的经典的原因吧!

其实,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种地方美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说,而关于这西湖醋鱼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但是这西湖醋鱼的经典美味,则是它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这西湖醋鱼,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更是这杭州人民最最普通平凡的日子,而随着这些年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西湖醋鱼美食啊,不再只是这杭州人民的最爱与专属了,它们已经传遍了全中国,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舌尖上的最爱。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在杭州一望无际的水域里,生长着这西湖醋鱼的食材,这杭州啊,也成就了这西湖醋鱼美食的母体,不单单是货真价实,还是物美价廉,这西湖醋鱼啊,是一顿不吃,都让人念念不忘啊!

在杭州待着的这些天里,我几乎是隔几天就要去吃一次这西湖醋鱼,仿佛就是在吃着它们的时候,心中就开始思念着它们了,那种感觉怪怪的,但又是这样的真实,我不知道,自己在离开这杭州之后,该怎么办了,嗨,只能是多吃一点儿算一点儿了。

西湖醋鱼啊,作为一种地方美食,却有着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味道,这味道里,有着中国老百姓的朴实憨厚,有着中国老百姓的善良匠心,别看是一种简简单单的食物,却有着岁月的积累与技艺的传承,任何一种美食精粹,都是这样,没有经历过人心和岁月的双重洗礼,是成就不了这样的经典的。

这西湖醋鱼啊,以美食的名义,成为这杭州的一张独特的闪亮名片,带着自己的美味与康养的双重特色,这西湖醋鱼啊,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接受和痴迷,但愿靠着这西湖醋鱼的美味与美名,能为这杭州的旅游与发展,带来一个个崭新的机遇,让这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杭州人民,在这杭州的美味儿里,预见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与杭州老字号的故事”获奖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