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人
文章推荐
掌门人
首页 > 掌门人 > 掌门人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发布时间:2019-05-05    点击: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麻酥糖、椒桃片、云片糕、香糕、杏仁饼……这些食品,杭州人一定不会陌生。说到制作这些糕饼的企业,法根食品,一定是其中一家。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在余杭塘栖广济桥的北段,法根糕点门庭若市。即便不是周末或节假日,来这里人,也很多。来到塘栖,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百姓,一定会买一些法根糕点回去。而“法根”这个名字,来自于创始人李法根。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李法根出身于一个糕点世家。1979年,15岁的李法根刚刚初中毕业,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糕点。那时候,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仅仅吃饱,就足够了。
 
      而对于进入糕点制作行业的李法根来说,尽管那时产量没有那么高要求,但他还是有着自己的坚持。每天凌晨2点,李法根就要起床切云片糕;练习打鸡蛋,则要做到一刻不停打40分钟。也就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李法根也是练就了一身本领:蒙眼切云片糕。
 
      数年打磨下来后,他练就了一身传统做糕的本领,也靠自己的努力坐上了厂长之位。2002年,供销社转制,李法根独立门户开办“法根糕点”,并在当时余杭工商局品牌办协助下,注册了商标。
  
      不过,那时候的“法根糕点”,还是一家四个人的小作坊。李法根和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员工,开启了自家的生意。尽管那时候,一天的生意可能也就几块钱,但李法根还是坚持了下去,将传统糕点做到极致。尊重传统,尊重老口味,专注于传统食品和传统工艺。
 
      也就是这样的坚持,“法根食品”只做“无添加”“纯手工”糕点的理念,也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来购买法根食品,甚至,不惜排队购买。李法根“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在这时才迎来了新的局面。
 
      2010年,运河综保开发,李法根入驻塘栖美食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他不仅仅感受到了时代对于他的糕点行业的变化,改革开放,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条件。人们购买食品,不再需要凭票,爱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
 
      近几年来,塘栖运河综保工程的开展,运河申遗成功,旅游事业的发展,塘栖旅游人气的聚升,给法根糕点带来了无限商机,特别在节假日和周末,法根水北门市部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生意兴隆,一片繁忙景象。其次是塘栖镇政府,给予塘栖民间美食不断扶持、宣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给食品企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同时,李法根也发现,人们购买产品的付款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李法根目前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糕点
 
      李法根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于是几年前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一起,成立了电商事业部,在天猫上卖起了法根食品。第一年,法根食品天猫店的销量大约为300多万。到了2018年,网上销售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700万,占了门店销量三分之一左右。
 
      2016年中秋,一家远在内蒙古的电子企业员工因在天猫店上选购了法根的产品,觉得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特向领导申请了中秋月饼发放福利,于是装满了一卡车的法根月饼远赴内蒙古,带去了江南糕点的地道滋味,广受好评。
 
      有人问他,互联网带给法根食品的是什么?李法根回答我们:“我的产品,为什么不能面向全国各地呢?”
 
      当然,南北方有口味差异,老年人和年轻人,也有着对食品不一样的追求。而李法根现在想做的,就是“有情感”“有文化底蕴”“有故事情节”的法根食品。
 
      为了更加适应老年人的口味,法根食品倡导低糖、无糖,倡导绿色食品,李法根还根据生产工艺自创了《法根食品安全法》,里面都是适合本企业内部的管理办法,包括从员工进厂到出厂的所有可能涉及的细节,大到工作服、口罩穿戴、器皿消毒,小到上班抽烟、吃零食、吵架等细节都进行了规定。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李法根要求记者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方可进入生产车间拍摄

      为了更加适应年轻人的喜好,李法根也给传统食品加上了“创新”二字,制作出了与24个节气相对应的24款“法根”食品,还研发出“无糖”“抹茶”“红曲”等时尚月饼产品,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并用精美的包装代替老的版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食品所蕴含的文化。
 
李法根:做有情感、有文化、有故事的食品
  
      另外,他还成立了法根体验馆,小学生们可以在家长和老师带领下前去体验馆DIY传统美食。中秋节为何吃月饼?月饼为何是圆的?24节气吃什么?李法根父女都会十分认真地准备素材,并亲自进行讲解、示范,并一一指导制作点心,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逢节日,李法根总会带着自己生产的食品,去看望一些生活困难的、患病的、孤寡老人。听他们说故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他说:“我自己是从最苦的时代走过来的,现在我好了,我就该为社会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