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人
文章推荐
掌门人
首页 > 掌门人 > 掌门人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发布时间:2019-05-05    点击: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这个青铜文化上面,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要把我们的想法,把我们的理念,把我们当代人的智慧加上去,用一种新的方式在改变和创造历史。

——朱炳仁

      朱炳仁,铜雕领域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与铜的故事,已经书写了四十年。朱炳仁的作品横跨生活、艺术、建筑多个领域,在他的不断探索中,我国铜雕业无论是从技术发展还是艺术创新上都有了质变的飞跃。

他被称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雷峰塔,作为西湖著名景点,见证着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也是很多游客必到的游览胜地。到此参观的游客如果没有细看介绍的话,一定想象不到,这座外观古朴,与西湖景色完美融合的宝塔,竟是一座金属铜塔。而朱炳仁,就是担任雷峰塔铜工程的总工艺师。

 

      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5年,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倒塌,如今我们看到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而成的。重建最初的方案是按照古代形式,建成一座砖木结构的宝塔。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伫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

      然而在朱炳仁眼中,传统结构的建筑不足以突出雷峰塔的重要意义。作为铜雕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炳仁认为自己有责任提出将雷峰塔建造成一座以铜为主要外观装饰的铜塔。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建造铜建筑的先例,所以朱炳仁的方案一推出便遭到了专家的一致反对。

 

      面对争议,朱炳仁并没有感到畏惧,决心以作品说话。他反复试验,最终以精确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说服了所有评委,这才有了我们如今所见的彩色铜雕宝塔。

 

      建成后的雷峰塔高72米,用铜量达280吨。斗拱及梁柱呈现阳刻凸花的中国红,不仅保留了铜的美学意义,又增加了审美趣味。雷峰塔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原古建筑,而是将原雷峰塔残存塔基完整地保留其中,起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朱炳仁的努力下,中华文明的悠远沉淀与现代铜雕技艺的高度融合,完美地还原了西湖八景之一,雷峰夕照的景象,成为杭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朱炳仁提出的铜制建筑理念,开启了我国建造铜建筑的先河,将我国的铜塑技艺从单一的装饰艺术向前跨出一大步,使中国延续了5000年的青铜文化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如今我们熟知的上海静安寺、四川峨眉金顶、杭州灵隐铜殿等一座座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都是出自朱炳仁之手。这些,也让朱炳仁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朱炳仁和雷峰塔

他从头开始,传承朱府铜艺

      在朱炳仁的工厂里,我们看到了高度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和匠人技艺的完美融合,由匠人们亲手打造的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由内而外尽显着澎湃动人的光辉。而除了当代铜制艺术品外,我们还看到了许多老物件,这些朴实无华的铜器,像一位老妇人,平静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传承了五代的手艺人家背后的荣辱兴衰。

 

      朱炳仁的太祖父于光绪元年(1875年)在绍兴开设铜铺,至其祖父时,朱府铜艺已名声大噪,甚至在外省开设分号。然而市场环境总在不断变化。随着连年战乱,铜成为一种战略物资,市面上无法购得。朱炳仁的父亲不得已改以经营丝绸、书画为生,朱府铜艺一度停摆。

 

      改革开放后,朱炳仁与父亲尝试恢复朱府铜艺的经营。但是时过境迁,虽有祖上的传承,工艺技术和市场需求却和几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且此时的朱炳仁已经四十岁,对于制铜的记忆很多都模糊在幼时铜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但家族的传承融于血脉,秉承着这份责任与理想,朱炳仁开始了二次创业。

 

      朱炳仁的传奇人生,也就在这时正式拉开了大幕。他从铜招牌开始创业,之后融入艺术元素,制作了我国第一幅铜壁画。他又引领铜制品氧化技术革新,先后承担了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铜门,G20峰会会场壁画等数十项大型国家重点建筑的铜装饰项目。不过朱炳仁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在尝试攀登更具挑战的艺术高峰。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朱炳仁祖传的老物件

熔铜艺术

是他挣脱禁锢的全新创造

      所谓熔铜,是将铜熔化后使其自由流淌凝固而形成的独有状态。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铜制艺术品的创作思路,让制作者从模具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而这一切的开端,却是起源于2006年的一次机缘巧合。

 

      在完成了雷锋塔的建设后,朱炳仁开始了常州天宁宝塔的建筑项目,就在做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塔的底部突然着起了大火。朱炳仁赶到火场的时候,已经是一片狼藉。已经烧化了的铜把地面染的一片焦黑。出于职业的敏感,朱炳仁蹲下身,细细观察。

 

      朱炳仁惊讶的发现,这种烧化后的铜自由流淌之后形成的形态和肌理是他从未见过的,和在模具里面成型的工艺相比,有着别样的生命力和美感。灵感转瞬即逝,却已经被朱炳仁牢牢握在了手里。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火灾现场的铜渣作品

      回到实验室的朱炳仁,开始了对这个过程的重复,并希望能够创造一种全新的工艺。

 

      然而,铜水从凝固到熔化的时间极短,十分难以把控。朱炳仁和团队至少尝试了不下百种的介质和方法,这中间甚至包括将铜水浇到不同的水果上观察得到的结果。

 

      就这样,在不断地探索中,朱炳仁逐渐创作出了各种媒介下的熔铜表现形式,熔铜艺术在他的手上开始萌发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其中熔铜作品《阙立》于2007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实验室中潜心工作的朱炳仁

      从熔铜艺术诞生至今已有十余年,而熔铜带给朱炳仁的震颤仍在持续不断地发酵,现在的朱炳仁还保有非常大的创作激情,经常从睡梦中醒来记录灵感。

 

      从青铜文明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不断寻求这种人类最早掌握的金属可以达到的各种可能性。熔铜的诞生,使铜在朱炳仁手中完成了从实用到装饰再到艺术表达的涅槃重生。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朱炳仁熔铜作品:稻可道 非常稻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朱炳仁熔铜作品:木幻生金

从故宫汲取养分

他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故宫博物院,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在这座象征着中华文明气魄的古代建筑群里,有五只铜牛格外引人瞩目,它们是朱炳仁以故宫馆藏《五牛图》为灵感创作的文创作品之一。

 

      不同于古代文物保护的小心翼翼,人们可以与文创作品零距离接触,这些铜牛既有中国艺术的柔美曲线,同时也兼顾形态结构的扎实有力,深受游客喜爱。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故宫五牛

      除此之外,朱炳仁以故宫特色为灵感,设计了一系列备受游客喜爱的高质量文创作品。如依据清代宫廷画师艾启蒙的《八骏图》设计的乾隆八骏系列、以《千里江山图》元素设计的千里江山系列等等,这些文创作品不仅经常作为我国国礼,赠与外国贵宾,还深受游客喜爱,将故宫文化以人们喜爱、熟悉的形式带入千家万户。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乾隆八骏

      与铜数十载,回头已是古稀之年。朱炳仁几十年不断创新与探索,给予了铜这种温暖的金属越来越广阔的天地。或许是5000年的等待,或许是延续百年的血脉,让他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终让朱炳仁的人生成为了当今时代铜艺术的代言。

一生予铜

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

《大家》专访 | 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

 

铜予我天

我予铜地

一个铜字

天地间 潇洒昂首

 ——朱炳仁《予铜》